闪文小说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闪文小说网 > 赴春深[水仙] > 第1章 Chapter 1 始终

第1章 Chapter 1 始终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《赴春深》

文/赴春深

“晓春觉,赴春深,一场黄粱。终不是,别离人,梦醒时分。”

-

Chapter 1 始终

三月春晓,北方漠城却不见暖意,依旧是寒气入骨,如同冬季。宋宁穿着一件偏大的黑色羽绒服,戴紧兜帽,手紧紧插在口袋里,任凭体育老师一直喊着要他们伸出手积极运动。

运动场上积雪还未化净。

宋宁感觉自己呼出的一口气都要凝结成冰,再细密的口罩和围巾都如同未存在般,寒气凶猛地往里钻。

手表的指针滑得太慢了些。

照例是墨守成规的日子,两个星期也才三节户外体育课。一经结束,在食堂吃一顿漠城特色汤面,让滚烫清爽的汤沁入胃管,方觉体育课的诸多益处——总算是不用抢食堂,能好好吃顿饭。

再用暖壶装半壶有杂质的热开水,走进开着厚重暖气的宿舍。午休两个小时,下午连续上三个小时的课,再一个户外跑操项目,结束后觉得自己要死在这样的天气和安排中。

宋宁风平浪静的生活突然闯进一则电话。

那是一节自习课,班主任喊她出来,将手机递给她,不良二手气体横冲直撞,刺得她偏头咳嗽几声,宋宁垂下眉眼,熟悉的嗓音响起,直喇喇地,将她的世界划开一道裂缝,彼时她未曾察觉。

听筒里传来洋洋洒洒的一堆话,宋宁从中提取到重要信息——母亲奔丧,外祖父过世。

“好。”她无波无澜,挂了电话,还了手机,低声道谢,坐回位置,回应关心。接电话前一道卡了很久的数学题,此刻思绪却无比顺畅。宋宁提笔演算,过了一会,翻出标准答案。

最终数据一致,过程稍微繁复了些,用红水笔将过程精简,合上练习册,听着周围沙沙的书写声,宋宁才反应过来。

“哦,我的外祖父过世了。”

这没什么,外祖父膝下七个儿女,母亲排行中位,既没有大子女那般能收到第一次做父母的特别优待,亦没有小子女那般很莫名的宠爱。况且这位老先生活了……多少年,宋宁也不清楚,大概八九十年,内里是个已经腐烂透了的大男子主义。

嗯……特别是重男轻女这一块,也直接祸及到了她。

死就死了。

一年也没见过几次,不知道彼此遇见还知不知道对面站着的就是自己的直系亲属。

宋宁忍不住想笑,但她克制住,从抽屉里摸出一本默写集,趴在桌子上,慢吞吞地回忆背过的诗词。

可她还是很难过。

大概是此时正巧默写到《论语》,又想起早些年背得滚瓜烂熟的《三字经》,以至于她突然冒出一种想法,她作为祖孙,未能在外祖父死前好好骂他一顿……不是,尽个孝,有违孝道。

照例她也是得回去奔丧的。

但他们农村人,哪来那么多照例,又哪来那么多规矩呢?

她对外祖父的唯一印象还是今年过年时,也许是祖父发觉自己时日无多,竟想起自己膝下二十几个孙辈中,还有她这么一个人,将她叫了过去,问了个名字,给了张五元钞票。

又抬眼在人群中反复搜寻,因为没看到自己的宝贝孙子,于是咿咿呀呀地叫着,旁边的人一下便懂,这是在叫大孙子的小名,就让宋宁去把人寻来。

人到了,老头就没再叫,苍老皲裂的皮肤吊起,露出一个天真无邪般的笑容。从自己放钱的地方掏来掏去,拿出几张红钞,还小心地拿手遮掩,生怕叫别人看见具体数额。

宋宁只站在一旁,看着这个行将就木的老人,又看着那个只会啃老的青年。

滑稽可笑的亲情剧。

宋宁不再想,将思绪重新放回默写集。

连续两周的寒风终于有了要停歇的态势,恰逢月中放假,宋宁回了趟家。

她本以为父母会在家乡多呆一会儿,问起时只听母亲压低嗓子说:“没什么好呆的,把老头送进去了,也就没我们这些嫁出去的人什么事了,在那只会讨人嫌。”

王立清又无意地谈起亲戚之间的事,杂七杂八,来来回回不是那个儿子赚了多少钱,就是这个姑娘嫁了哪户好人家。

话锋蓦地一转,“宁宁,我们可能要给你办转学。”

宋宁愣了下,“为什么?”

王立清文化水平只有小学且肄业,颠三倒四,说不太明白,反反复复提到的大概是听亲戚那边说,高考要到原户籍地,否则报考受限云云。

彼时互联网已然发展起来,但像他们农村人,从来都不懂要去网上查阅资料,权当只是个娱乐工具。对一些政策,他们的了解途径往往只有两种,通过他人口述或者亲自参加教育局和政府举办的公开活动会议。

宋宁从小在壅闭的乡村环境里长大,跟随父母务工而就读的漠城也是个十八线小城市,她从来都没有了解过一片更广阔的天空,胆子也小见识也少。一时之间被这消息激得人懵懵然,思来想去也没个结果。

后来翻了翻地理图册,发现家乡宜乡镇上属行政区是章城,好赖也是个省会,估计不会差到哪儿去。

况且——宋宁抬头看了看十一月的漠城,地上已经淌出了冰,每日早上起来吸的是一口足足的冷气,大街小巷排放的气体呼入肺中,会让流出的鼻涕都泛着黑。

到了春天也不是什么好天气,狂风整日呼呼作响,卷起一堆风沙在脸上留下粗砺的痕迹。

唯独夏秋两季尚还温和,可宋宁想,再温和也比不过江南。

这一年里,宋宁在已有的知识库里总算弄明白了她的家乡到底是怎样一座城市。

一座南方靠山的小乡镇,周遭山脉林立,一眼望去的景是蓝天白云高山薄雾。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,夏季高温多雨,冬季温暖干燥。遇到梅雨季时整周整日都是绵绵不尽的愁思,够诗人词人写上个几百首诗词。

宋宁再认真地想了想自己的处境,漠城三中虽然很好,成绩在这里的确稳定且优异,但是管理很严格,时间全交由作息表统筹安排,半分不得闲。

于是她人生中的第一个重大的决定就这么草率地结束了。

宋宁不知道家乡的办学水平,不知道教材的版本,不知道分数及试卷组成,甚至都没弄清楚是不是真的不能在漠城一直学下去,高考是不是真的会受到影响。

她就在第二年的春,刚过了十五岁生日,被安置在家乡,而父母依旧回漠城务工。

而她一个人守着空荡荡的房,面对着完全陌生的环境开始了中考备考。

南方同北方的确不同,跨越一千余公里,宋宁第一次落根在家乡。这是十五年来,她第一次将长久地留在自己的家乡。

家乡确实很美,随时抬头,碧草迎风生长,青山随雾蜿蜒。

宋宁在多雨的三月江南进入家乡唯一一所中学——宜乡一中。

据说是刚修建十年的新校园,宋宁却小心地走在教学楼间的连廊上。连日下雨,积水排不下去,自成一洼。

王立清早已将转学手续办理妥当,并交代她这学转的也不是很容易,找了关系托了人,要她自己多多打算,不要惹事生非,更不要荒废学业。

宋宁今日便是来报道,她被插入到一个普通班,九年级五班。

在昏昏欲睡的家乡口音课堂上,宋宁恍然间想起三个月前的光景。

寒假前她和漠城三中的老师说明转学时,他们纷纷可惜,问及理由时,她也说不明白。化学老师便提一嘴,说好像有政策是这样规定的,不过你完全可以在漠城这边继续读,等到了中考后再想办法,毕竟……还有七个月就中考了。

此刻还有四个月就中考了。

九五班的学习氛围却十分松散,宋宁那时感谢化学老师的提点,但她说怕出意外,怕中考过后转学手续会更加难处理,而且她也需要适应的时间。

黑板上老师正在用家乡话讲解一道物理题,思维切入角度和漠城三中的老师完全不一样,死板又生硬。以至于她翻着完全不同版本的教材,突然闪过一个念头。

她这个决定可能有点草率,这个学好像不该转。

因为她,根本就很难适应下去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